編者按:2006年9月,歷時2個月的首屆西蒙杯“織網高手邀請賽” 逐漸達到了高潮,10位征文獲獎者和全程報道了這次活動的多名國內知名媒體記者一道,共赴泰國,參加了在普吉島舉辦的“西蒙織網高手論壇”。從本期開始,我們將逐月刊登出這些獲獎作品,以饗讀者。同時,第二屆西蒙公司“織網高手邀請賽”征稿工作已經開始,有意者請登錄美國西蒙公司中文網站 WWW.SIEMON.COM.CN以了解詳細信息。
每個人都見到過蜘蛛網, 也記住了其晶瑩及實則規范有序的形態。一個小小的生命,它把藍圖熟記于心,人道是“下筆如有神”,對這個小生命來說,卻是“織網如有神”。陽光下的蛛網自此便有了神韻,潔瑩明透,隨風蕩漾;經緯交錯,絲毫不紊。
由此聯想到我們的智能建筑,聯想到我們的綜合布線。作為綜合布線從業人員,特別是技術人員,更多的責任與使命感涌在心頭。有人把布線稱為筑路,或在此把布線比做織網,其實都是相通的。首先說明此項工作的基礎性和必要性,其次就是有人的參與,也就是有實施規劃和操作的具體的人。
先說基礎性和必要性,相信沒有一個人會去否定建筑的智能化,那么對于很多系統都會依存的綜合布線來說,其重要性是顯而易見的。但是由于它在整個系統集成中的比重幾乎不到百分之十五,介于它所帶來的利益方面的關系,所以也很容易為集成商所忽視。
這種忽視給綜合布線行內帶來了不可低估的損失和重挫。也是每個有識人士不得不談的問題。它讓我們正視現狀。在這里要強調人的問題。
“民工”是用來形容那些進城務工的農民朋友的;“橋頭堡”是家裝行業用來形容那些持有破壞建筑物工具的流轉在立交橋下的人群的;還有“集成游離隊”(請注意此沒有一個字是筆誤),他們幫各個公司做零工,是屬于任何公司的“工程隊”。我要告訴你的是,我所講述的這些人群,他們是活躍在智能建筑系統集成工地上的一線參與者。
當綜合布線如此“大眾”化以后,是誰掀開了它神秘的面紗。在面紗的后面,是綜合布線從業工程師們近于哭泣的異常尷尬的臉。
當然這里還有集成公司本身的變化,只要你有能力組織起上述的人員,只要你有膽量說出我會做綜合布線,不就是類似于強電嗎?我有朋友從一個企業的電工變成裝修人士,再從接裝修到接綜合布線,一路過渡得好輕松。事實上,我很顧及他的面子地告訴他手下的那群民工朋友,應如何識別色標,模塊和配線架的線序要遵循一種標準等等。當你見到他們以粗獷的手筆在那里擺弄配線架,打錯了,又拔出線來重新弄時,你心里一定很心痛。他們手里也一定會有一個簡單的測試工具,“通斷測試儀”,只要通了,對于他們來說就是達標了。
當然也會有人說英雄不問出處,是的,只要你熱愛綜合布線,只要你做綜合布線就想到做一行鉆一行愛一行,綜合布線也是很簡單易學的。
當前,六類布線的步伐勢不可擋,已經占到布線的一半,七類布線的步履也清晰可聞。各個布線廠商也在產品的設計上堅持創新,很多立足于高端市場的布線廠商更是用心獨道。這些都給布線施工人員帶來了施工便捷的福音,同時也提出了更高的專業技術要求。
更高的標準,要求更細致用心的專業技術人員的參與。比如說簡單的拉線過程中對電纜拉伸張力,電纜彎曲半徑,電纜扎條的松緊都有明確的規定。很多的技術要求,你不能完全傳遞給別人時,就只有靠每個人用心去體會,用高度的責任感去擔當,了解誤操作會導致哪些指標的異常。所以綜合布線也不會像別人想像的那樣簡單。
“蛛絲網跡”—— 生物界往往帶給人類很多的思考。在有序的“織網”過程中,綜合布線技術人員的用心程度和責任感事關綜合布線整體質量甚至成敗。
“唯用心耳”,其實最終的要求也很簡單,不過就是用心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