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Trunking 技術能解決問題?
trunk(干道)是一種封裝技術,它是一條點到點的鏈路,主要功能就是僅通過一條鏈路就可以連接多個交換機從而擴展已配置的多個VLAN。我們要記住,trunk鏈路不屬于任何一個VLAN,它只是在網絡中起到了管道的作用。這家廣告公司出現的網絡問題并不是什么故障問題,其實就是沒有將連接兩臺交換機端口配置必要的封裝協議,
如圖1所示。
圖1 Trunk的作用
配置為trunk鏈路的端口,通常都是交換機上支持最大帶寬的帶寬口。
不過要得出新交換機的客戶端和原有交換機不能通信的真正原因,還要從VLAN工作的原理中找出答案。
深入:在VLAN工作原理中尋找答案?
首先要考慮一下傳統的交換機(非VLAN交換機)是如何知道一個幀要發往哪個目的端口的。當一個幀進入交換機時,交換機必須決定將其送往何處。傳統的交換機只簡單地檢查此幀的目的地址,再參照MAC地址表,然后將其轉發到適當的端口,而不考慮此幀是從哪兒來的。如果不知道目的地址,或者目的地址為廣播地址,那么交換機就用洪泛方法將其轉發到除發送此幀之外的所有端口。
在VALN中,情況要稍復雜一些。除了要根據目的地址做出轉發決定外,還必須考慮幀的源地址,因為該幀通常會影響它所屬的VLAN,并因此影響它可能會被轉發去的端口。追蹤一個幀的源地址至少有兩種顯而易見的方法。第一種是確定幀進入的端口屬于哪一個VALAN。這種方法稱為“幀標記(Tag)”,也稱“顯式標記”。注意這個過程只發生在交換機的內部。幀本身不會被改動,但會單獨記錄與幀有關的其他信息。另一種追蹤幀的源地址的方法是為每個VLAN保持一張MAC地址表(這張表由交換機通過某種方式完成)。確定目的地址后,就做出是否轉發此幀的決定。這種方法稱為“幀過濾”,也稱“隱式標記”。從理論上講,也可通過其他標準,如第三層信息實現幀過濾。
這兩種方法的主要區別在于何時做出VLAN決定。在幀標記中,幀一進入VLAN,決定就已經做出。在幀過濾中,當幀需要轉發時才做出決定,幀剛進入交換機時,并不需要做出決定。事實上,研究交換機如何在其內部追蹤VLAN并不重要,只要按照正確的命令幫助交換機做出正確的轉發決定即可。
在“理解VLAN的實現原理”部分看到,要在不同設備之間傳輸多個VLAN的通信,就需要用專門的協議封裝或者加上標記(tag),以便接收設備能區分數據所屬的VLAN。VLAN標識從邏輯上定義了數據包使用哪種協議進行封裝,而最常用到的是IEEE802.1Q和CISCO專用的ISL協議。除去IEEE802.1Q、ISL協議,還有兩種封裝技術,IEEE802.10和ATM LAN仿真(LANE)。IEEE802.10常用于光纖分布接口(FDDI)幀內傳達VLAN的信息。而LANE則用于異步傳輸模式(ATM)網絡中傳輸VL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