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圍PC,開拓新世界,Intel從未放棄,也從未成功。
9月12日,2012 Intel IDF(信息技術峰會)在美國推出了很多很炫的應用和產品,包括“透明計算”,幫助軟件開發人員編寫的代碼可以運行在多種環境和設備中;下一代Haswell微處理器,更低功耗,更高性能,幫助硬件廠商生產更薄、更輕、續航時間更長、外形更酷的電腦,體積更小的服務器;互動投影,繼多點觸控、語音輸入之后,一種新的人機交互方式,學習蘋果通過多點觸控實現產業革命;將觸控引入更多設備,除了智能手機,平板電腦外,還引入筆記本,甚至臺式電腦。
但是《21世紀經濟報道》認為,盡管Intel在天花亂墜地四處游說,試圖組建一個新的生態鏈,這個生態鏈包括傳統的硬件廠商,也包括應用開發合作伙伴,問題卻是,如何在已經受傷的合作伙伴那里重建信任。
中國的聯想是受傷者之一。今年CES(美國消費電子展)上,聯想推出基于Intel Atom芯片的手機K800,銷量慘淡,遠不如其他機型,內部傳言已經停產。
今年初,Intel重資投入超級本Ultrabook,聯想、戴爾、宏碁、華碩群體跟進,“借Ultrabook挑戰蘋果”成為wintel聯盟的共同誓言。但與蘋果AirBook相比,Ultrabook至今未能成為一個巨大的新市場,也沒有讓緊跟Intel的廠商賺到錢。
平板電腦是讓Intel尷尬的另一市場,iPad是個巨大的金礦,卻不見跟隨Intel的廠商賣出多少“Intel Inside”的平板電腦,賺上多少錢。
作為Intel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競爭對手,Marwell公司全球副總裁、大中華區總經理張暉認為,Intel的根本問題是其“X86架構瓶頸”——功耗太高。用過聯想K860的用戶發現,一是不穩定,經常性死機,二是功耗高,只要一運行復雜的應用,機器就發燙。
Intel芯片,包括已經推出的atom及即將推出的Haswell均為X86架構。作為X86架構布道者,擺脫X86架構瓶頸才能打翻身仗。
Intel的核心競爭力之一是工藝上的領先:與Marwell等利用伙伴代工不同,Intel自己的工廠可最先應用最先進的工藝制程,可在提高性能、降低能耗方面產生關鍵作用。
Intel目前提供的芯片是32納米,2013年將推出的Haswell芯片將使用22納米。IT分析師孫永杰認為,22納米不能使Intel突破X86架構瓶頸,或許需要到14納米時代,X86架構在功耗方面才能與ARM一搏。
Intel制程受著名的摩爾定律驅動,摩爾定律的周期是18個月。以此估算,至少得到2014年,14納米制程芯片才會大規模使用。兩年之后,ARM也在進步,Intel可能仍然不能擺脫跟隨者的尷尬。
移動互聯網時代,摩爾定律面臨速度太慢的尷尬。Intel CEO此前表示,PC時代,摩爾定律的周期是18個月,移動互聯網是12個月,甚至更短,摩爾定律需要改變節奏。
X86賽跑,是Intel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救贖。又一次IDF,Intel沒有給出答案。
轉載鏈接:http://product.ccidnet.com/art/3369/20120915/4269089_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