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存儲業務開始從傳統存儲供應商手中不斷攻城掠地,并在奪取經濟價值的同時將存儲業務帶入垂直分工新時代。
當然這一切建立在云存儲供應商擁有極大收入優勢的假設之上。拋開假設,就以Amazon、谷歌與微軟三大廠商在云存儲業務方面都獲得顯著增長——主要表現在云存儲領域的文件存儲與共享業務方面。雖然工作負載存儲也開始向云環境轉移,但由于存儲市場本身的不斷擴張,云存儲在這一塊的增長速度則顯得沒那么耀眼。
存儲在Amazon、Azure、Googleplex或者Rackspace云中的每一個字節都意味著VMAX、VNX、Isilon、FAS系列、VSP或HUS、StoreServ、StoreVirtual、StoreWhatever、V7000、XIV乃至DS系列失去了對應的全球數據存儲量。
El Reg網站存儲頻道估計,截至2017年,由云存儲打理的數據總量將首席超過由傳統陣列掌握的數據量。這一結論基于對業界的多次試探性調查以及Amazon S3云的當前成績。S3云在過去的一年中成功將存儲對象數量由一萬億個提升為兩萬億個——上一次實現一萬億存儲對象增量花掉了Amazon八年時間。
而且云存儲供應商不會購買傳統陣列,至少在其存儲數據量達到10PB或更高時絕不會如此。他們會向Amazon、Facebook、谷歌等業界巨頭尋求解決方案,借以創建自己需要的存儲體系。告別采用基礎商業組件的方案,他們將大幅降低設備購買及運營的日常成本。規模化經濟的威力將在這一領域再次席卷一切。
因此,我們認為隨著云存儲地位的一再攀升,傳統陣列的規模勢必無力擴張、保持平衡并最終面臨下滑。
我們希望通過可視化圖表向大家展示云存儲普及狀況以及由此給傳統存儲市場帶來的影響,那么形成的圖像會是什么樣子?下面請允許我向大家介紹這幅曲線圖,看看以兩年為遞進單位時未來的存儲市場將走向何處。我們假定云存儲的全球初始市場占有量為1,而傳統存儲陣列方案則為100。通過增長與收縮率因素的影響看看二者數值將出現怎樣的變化。
我們預測的云與傳統存儲對抗前景
這里我們提出三個問題。首先,云存儲能徹底取代本地存儲嗎?第二,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傳統存儲供應商將走向何處?第三,這一切的發生速度到底有多快?
第一個問題的答案取決于大家對于云計算及本地存儲的信任度。Vulture Central網站認為云存儲可能會越來越多地扮演內部陣列的替代方案。在此基礎上,現有傳統存儲供應商將眼睜睜看著他們的存儲陣列業務被云服務夷為平地。
因此,如果您是一位磁盤陣列企業的CEO,會如何解決這一生死攸關的難題?
首先要計算出我們還有多少時間,并抓住一切機會、匯聚一切資源全力發展那些云服務無法代替的業務——例如以云供應商根本無法想象的速度提供接近實時的數據請求響應。順帶一提,這一方針已經開始在閃存供應商群體中成為現實:他們宣傳的PCIe卡正是利用大量非易失性內存與處理器總線緊密耦合,并借此讓海量數據的疾速響應成為可能。所以,大家最好盡早開始采購這類芯片。
接下來,我們必須決定是否嘗試為云服務供應商提供硬件產品。如果想要開展這項業務,大家需要避免一切折衷型方案、轉向更加極端的運營道路:我們需要以低于臺灣廠商的價格向云服務廠商供貨(至少要與之對等),進而拿下這塊純屬血拼的廉價市場。另外,我們不要妄想把自己的本地數據管理軟件賣給Amazon、Azure以及谷歌這樣的企業。這些管理軟件直接扔進垃圾堆就行了,不用惋惜。
不要指望對現有產品進行漸進式改進。作為一項長期戰略,這個主意真的很爛。如今傳統存儲產業面臨的并非發展停滯,而是實實在在的生存危機,所以那些從長計議的屁話只會把企業推向深淵。
另外,大家不妨嘗試將企業自身轉型為公共云服務供應商。如果能籌集到1500億美元左右的資金(當然這只是個假設),我們甚至應該把以Amazon、Rackspace為代表的所有大型服務器托管商與協作運營商全部收入囊中。買下希捷或者西部數據;搞云存儲的公司還得跟磁盤驅動器打幾年交道。收購一家閃存晶圓廠商,因為云存儲企業需要閃存來提高數據訪問速度。我們認為,大家要么選擇轉型為供應鏈下游的零部件供應商,要么逆流而上躋身云服務供應商。
根據我們的預期,云存儲將給存儲業務帶來新的垂直分工結構。供應商要么將業務向供應鏈周邊擴散,要么被形勢推動而面臨瓦解危機。該怎么選大家肯定已經心中有數。不過我們的時間已經所剩無幾,由Jeffrey Preston Bezos和他的亞馬遜群落共同組成的云存儲陣營已經兵臨城下,命運如何、就看各位的應對之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