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實際上很多RPA項目并不順利,其中一個原因在于IT領導者使用這項技術的場景可能并不合適。此外,RPA供應商篩選流程也很復雜,領導者可能缺乏必要的資源或企業級支持來做好這項工作。
圖1總結了中國RPA項目需要避開的三大陷阱。

使用四大原則篩選用例
RPA是眾多自動化技術中的一種,其設計初衷是實現任務自動化。IT領導者如果確認RPA是實現自動化需求的最佳工具,則需要選出最合適部署RPA的任務自動化場景。
理想情況下,任何流程只要結構清晰、重復性強、規則明確,都可以使用RPA來完成自動化。為選出最佳應用場景,領導者再評估中需要考慮以下四個關鍵原則:
?用戶數
?步驟數
?復雜度
?穩定性
建立周密的評估標準
為準確評估RPA供應商的能力并選出最佳合作伙伴,國內IT領導者應在供應商評選開始前以及過程中與各干系人積極協商溝通,優先關注以下指標。
集成能力。IT領導者一定要確保供應商軟件與自身IT環境可以兼容。為此,需要列舉可能會應用到RPA的全部現有系統和應用,然后將其分為三類——經常使用的大眾軟件、偶爾使用的一般軟件、很少使用的小眾軟件。
用戶體驗。終端用戶對于自身工作的流程細節,有非常獨到的見解。因此,IT領導者需要與業務終端客戶和應用技術專業人員溝通,獲取產品需求反饋。
用戶體驗在中國尤其重要。本地RPA供應商更了解國內用戶,所以更容易做出中國公民開發者所需的直觀產品用戶界面(UI)。同時,本地供應商也更善于在整個銷售和支持期間提供中文服務。
投資回報率和總體擁有成本。考慮到項目預算的限制,國內IT領導者往往青睞價格最低的RPA產品。售價低固然有吸引力,但并不等于投資回報率高。低價產品如果缺少關鍵功能,長期維護和人力成本會非常高。總之,要控制住選擇最低價的沖動。
長期合作潛力。很多國內IT領導者低估了企業需要與RPA供應商合作的時間。RPA從部署到成熟,往往需要數年時間。因此,領導者需要判斷供應商是否具有成為長期合作伙伴的潛力。合格的供應商不僅能覆蓋短期自動化需求,還需要具備與企業發展戰略和長期目標相匹配的RPA產品發展愿景。
建立RPA治理模型
為將RPA項目推向成熟階段,完成企業機構內部的RPA推廣,IT領導者需要建立RPA治理模型。為選出最合理的RPA治理模式,國內IT領導者需要優先關注以下三個方面:
?IT技能支持
?生命周期管理
?卓越中心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