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傳統方法相比,指紋識別技術具有很大的優勢:首先,不需要再記憶口令;其次,身份識別主體(指紋)與個體具有不可分離性,不用再擔心失竊和被偽造。
隨著技術和應用的成熟,指紋識別技術已經從刑事偵察領域,開始走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通過取代個人識別碼和口令,阻止非授權的訪問,以防止盜用ATM、蜂窩電話、智能卡、桌面PC、工作站及其計算機網絡;在通過電話、網絡進行的金融交易時進行身份認證;在建筑物或工作場所,取代鑰匙、證件、圖章和卡閱讀器。在未來的身份識別舞臺上,指紋技術因無需攜帶、實時識別及不易丟失、不易偽造等特性展現出越來越廣闊的應用市場。
隨身攜帶的指紋密碼
傳統的身份鑒別方法,多是利用身份標識物品(如鑰匙、證件、IC卡等)和用戶名、密碼。但是這些方法容易被竊、被偽造,一旦身份標識物品或者密碼被竊,將造成很大的損失。而且由于越來越多的地方需要口令(比如電腦、網絡登陸、網上交易、信用卡、電子郵件信箱等),造成密碼的泛濫,因此口令和密碼非常容易被遺忘,也容易泄露被人非法使用。隨著科技的進步,指紋識別技術憑借其應用中便捷與安全完美統一,開始逐漸進入人們的視線。
目前,國內的指紋識別研發廠商,包括硬件研發、軟件研發、算法研究、芯片研發以及指紋應用系統的提供商,目前達到了30多家,它們可以說基本代表了國內指紋識別行業現有產品和技術的發展水平。如北京漢王科技、北京中控、杭州中正、深圳愛迪爾等等公司。北京漢王是最早進入指紋識別技術領域的公司之一,在核心算法上處于國內領先位置,其中北京上軟公司采用的就是漢王的技術,在指紋產品線的齊全上走在市場前列,產品價格上的優勢也非常明顯,頗有帶領國內指紋產品全面普及的架勢;而中控科技在生物識別產業耕耘了多年,立足于指紋門禁、指紋考勤以及指紋模塊等方面;杭州中正則在銀行業務領域的指紋應用上走在前列。
另一方面,指紋采集器的成本大幅下降,使其進入民用領域成為可能,指紋識別產品的應用價值和市場前景也被日益看好。
小指紋包含490個數據
指紋識別技術是一門古老的學科,它是基于“人體指紋特征的相對穩定與惟一”這一統計學結果發展起來的。
每個人包括指紋在內的皮膚紋路在圖案、斷點和交叉點上各不相同,是惟一的,并且終生不變。通過他的指紋和預先保存的指紋進行比較,就可以驗證他的真實身份。
自動指紋識別是利用計算機來進行指紋識別的一種方法。它得益于現代電子集成制造技術和快速而可靠的算法理論研究。
盡管指紋只是人體皮膚的一小部分,但用于識別的數據量相當大,對這些數據進行比對是需要進行大量運算的模糊匹配算法。利用現代電子集成制造技術生產的小型指紋圖像讀取設備和速度更快的計算機,提供了在微機上進行指紋比對運算的可能。另外,匹配算法可靠性也不斷提高。因此,指紋識別技術己經非常簡單實用。
指紋識別的過程,包括指紋注冊過程和指紋識別過程,主要涉及四個功能:指紋采集、提取特征、保存數據和比對。通過指紋采集器讀取到人體指紋的圖像,然后對原始圖像進行初步的處理,使之更清晰,再通過指紋辨識軟件建立指紋的特征數據。
軟件從指紋上找到被稱為“節點”的數據點,即指紋紋路的分叉、終止或打圈處的坐標位置,這些點同時具有七種以上的唯一性特征。
通常手指上平均具有70個節點,所以這種方法會產生大約490個數據。這些數據,被稱為模板。通過計算機模糊比較的方法,把兩個指紋的模板進行比較,計算出它們的相似程度,可最終得到兩個指紋的匹配結果。
指紋密碼開始進入民用市場
指紋識別技術是生物特征識別技術中最成熟的一類,過去,自動指紋識別系統(AFIS)價格昂貴,極大地限制了它的應用,使得它們只能應用在銀行、公安等特殊部門。
隨著半導體傳感器的出現,指紋識別系統的價格也不斷下降,使得過去高高在上的指紋識別技術,終于開始走入了廣大的普通民用領域。
其中使用指紋驗證來取代各個計算機應用程序的密碼,就是最為典型的實例。現行的大多數計算機系統,都是使用“用戶ID+密碼”的方法來進行用戶的身份認證和訪問控制。
實際上,這種方案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密碼容易遺忘、弄混,也容易被別人竊取。如果用戶忘記了他的密碼,他就無法進入系統。密碼被別人盜取,則更是一件可怕的事情,計算機里的機密數據、個人隱私可能因此泄露。
對于有心人而言,密碼的盜取相當容易,而且黑客的侵入也對密碼安全造成了極大的威脅。盡管現行系統通過設置更加復雜的口令和及時改變口今,來防止盜用口令的行為,但這種方法增加了用戶的記憶負擔,大多數用戶并不愿為此頻繁地修改密碼或設置復雜的密碼。
如果在計算機上需要加密的地方都能用指紋進行加密,這樣將會極大地提高安全性,同時也給用戶的使用帶來方便,用戶不需要再記憶任何密碼。比如可以使用指紋對文件進行加密,作為身份認證進行網上活動等。
過去幾年,已有一些廠商直接集成到筆記本電腦上,但其高昂的價格將大多用戶擋在了門外。目前的指紋加密器可以用多種方法將指紋采集儀接到計算機上,使傳統的普通電腦可以方便地實現加密。
包括上軟時代在內的一些國內廠商將指紋識別技術應用于外接的指紋加密器,使用戶可以像插接鼠標一樣輕易地完成對傳統PC的加密改造。這樣,無論成本還是產品適用范圍,都更好地滿足了普通消費者對指紋識別產品的需求。
應用漢王技術的Flyfinger品牌是目前市場上產品線和價格覆蓋上最為齊全的品牌之一,基本涵蓋了從兩百多元到一千多元的不同加密需求,不同的加密產品可以對硬盤數據、移動存儲數據、電腦系統等進行多層次的安全防護,確保敏感信息不被他人了解。
作為一個簡單的應用案例,辦公室及家庭中的大多數電腦經常或偶然地被他人使用,這種情況在傳統電腦中很難確保其中的數據安全。曾有調查數據顯示, 80%以上的數據泄密事件是由于內部原因產生的。
指紋加密器很好地解決了此類問題:普通的PC只需連接上和鼠標差不多大小的指紋采集器,并在軟件中設置將部分文件、目錄或磁盤進行加密,這部分數據將只有主人手指按在指紋采集器上通過驗證后才能打開。這樣,即使有人因為各種原因需要使用電腦,被加密的數據也不會被打開、帶走或刪除。其中一些Flyfinger的指紋加密器還集成了鼠標功能或存儲功能,在應用指紋加密的同時可以代取傳統鼠標及U盤的應用。
對于筆記本電腦則更為方便,專門為筆記本設計的PCMCIA插卡式指紋采集器,平時可以隱于插槽之中,使用時彈出,不會有任何攜帶之累。這意味著任何一個帶PCMCIA接口的筆記本可以無需附加外接設備輕易升級為指紋安全電腦。
同樣,其它應用了指紋識別技術的領域,也給我們的工作和生活帶來了方便。例如指紋考勤機很好地避免了代人打卡的現象,也方便了員工考勤,只需將手指放在指紋采集儀上,幾秒鐘就能輕輕松松地完成考勤。 指紋門禁則可以徹底解決鑰匙或IC卡丟失或被復制的問題,并且用戶無須攜帶額外的資料。
此外,在現實生活中還有許多地方可以使用指紋進行身份認證,如銀行、準考證、駕照、身份證、IC卡等,并且市場上已經有相關的產品。
隨著眾多指紋識別產品已經開發和生產,指紋識別技術的應用已經開始進入民用市場,并且發展迅猛,這一技術的普及應用指日可待。
指紋應用發展簡史
說起指紋應用的歷史,中國是世界上公認的“發源地”。
距今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中期,在反映仰韶文化的陶器上,就印有清晰可見的指紋圖案,這被認為是對指紋術認識的前奏曲。到秦漢時期,中國已經開始了對手印和指印的應用。
指紋最早應用在中國,但指紋技術的形成卻是西方人對世界的貢獻。
1684年,現代指紋比較技術的奠基人紐黑米哈?格魯,發現了指紋的惟一性及指紋的各種特征分類;19世紀初,科學研究證實了指紋的兩個重要特征:指紋的唯一性和不變性。這個研究成果使得指紋在犯罪事件的鑒別中得以正式應用。
到了20世紀60年代,由于計算機可以有效地處理圖形,人們開始著手研究利用計算機來處理指紋。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個人電腦和光學掃描這兩項技術的革新,使得它們作為指紋取像的工具成為現實,從而使指紋識別可以在其他領域中得以應用。隨即,自動指紋識別系統(AFIS)在法律實施方面的研究和應用在世界許多國家展開。
1990年以后,廉價指紋采集器和計算設備的出現,解決了快速準確的匹配算法問題,使指紋識別技術走向了基于個人的應用。現在,指紋識別技術已經逐漸深入到人們的生活和工作中,并被接受和喜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