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使使用目前的技術,也無法準確確定氣候變化將帶來的可能結果,更不用說迫在眉睫的危險了。雖然數據中心通常被稱為數字世界的支柱,并被吹捧為能源危機的潛在解決方案,但該行業也是氣候變化的一個促成因素。
不幸的是,運營商在行業中的一種常見做法是綠化,即為了降低碳足跡,運營商只是購買綠色能源,而不是提高整個設施的能源效率。
雖然可持續性和能源效率的話題在過去幾年中確實獲得了關注,但運營商仍然更加關注對IT空間的巨大需求。為了將可持續性和能源效率提上數據中心行業的議程,需要讓政府、運營商和消費者參與進來。
各國政府沒有試圖規范數據中心的能源效率和可持續性,而是相互競爭,為運營商在其所在地區落戶提供最有利可圖的條件。
與其實施運營商必須遵守的程序,不如提供作為建議編寫的標準,或者這些程序不是為數據中心量身定制的。那些使用的程序,只需要自愿參與。
人們希望看到政府在遵守數據中心行業的可持續性標準方面實施更嚴格的法律。
商業意義
雖然一些運營商將可持續性和能源效率視為一種成本,但它應該被視為一種競爭優勢。
初期投資可能會在短期內提高運營成本,但從長遠來看,它將帶來更大的利潤率和更低的運營成本。可持續性的四個R:減少;重用;當涉及到數據中心時,回收和恢復應應用于所有決策和流程。
例如:
•減少:使用自然冷卻的場地,例如礦山來減少傳統的冷卻方法,而不會對生態系統產生太大的影響。
•再利用:通過熱泵將多余的熱空氣再利用,將熱量分配到農村地區。
•回收:回收舊的服務器設備。
•恢復:使用雨水進行絕熱冷卻,而不是飲用水/自來水。
不幸的是,運營商在行業中的一種常見做法是綠化,即為了降低碳足跡,運營商只是購買綠色能源,而不是提高整個設施的能源效率。這通常意味著其他重要領域(例如用水量)被排除在可持續發展對話之外。
運營商應設法將公眾的可持續發展需求與其經濟利益相結合,留下最小的運營足跡,但不僅僅是在二氧化碳方面。
如果政府和供應無法在可持續性方面發揮作用,消費者可能會對政府和運營商施加壓力。對于計劃成為托管數據中心客戶的企業來說,要求其運營商提供可持續性和能源效率應該是一種常見的做法。
數據中心所在城市的當地居民也應要求這些設施的用水量最少。市場總是會在供需滿足的地方形成,因此消費者也有責任幫助確保政府和運營商將可持續實踐作為優先事項。
不能再坐以待斃,希望世界變得更好。可持續性不應該僅僅被用來“綠化”品牌形象;相反,它應該作為強制性和緊急的事情來實施。
標準組織以及檢驗機構正在努力提供適當的工具來實現這一目標。
業務將始終關注收入,但這并不妨礙運營商尋求與他們未來從中獲利的可持續發展目標保持一致。如果上述兩個都失敗了?要求這種可持續性將取決于消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