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交換和IMS都屬于下一代交換網的范疇,都遵循NGN的基本思路和網絡架構,均采用承載與控制分離的思想,均基于IP承載,設計理念一脈相承,屬于向NGN演進的不同階段。韋樂平指出,在部署策略上,可以采用重迭方式引入。
對于電話業務依然增長的國家,軟交換的發展階段難以跨越,我國的幾大運營商都已經或正在大規模部署軟交換網。從業務角度看,軟交換是傳統電路域語音網絡的演進,側重PSTN相關業務,外加少量的SIP業務。而IMS是分組域網絡的演進,旨在為新的SIP終端提供多媒體業務,目前尚不能完全支持PSTN業務,短期內還難以取代軟交換,兩者將長期共存。從長遠看,當IMS從技術上和經濟上可以完全替代PSTN或軟交換提供電信級的語音業務后,其將可能最終融合軟交換,成為統一的會話類業務的融合平臺。
部署軟交換的驅動力在于,它是目前階段PSTN網擴容的唯一現實可靠的選擇,是退網PTSN交換機的替代。軟交換采用開放、分布、簡化、扁平的網絡結構,可進行跨網業務的提供,是對網絡鋪設和更新升級的簡化。而且,軟交換能夠降低網絡初始成本和運營成本,提供引入新業務新應用的機會,也是現有網絡向全IP網絡演進的需要。
引入IMS的驅動力,來自多方面的現實需求。主要包括:其一,增強在IP環境下對多媒體業務的管控運營能力;其二,提供各種新業務和融合業務的機遇,包括移動和固定,乃至電信與非電信之間的融合業務;其三,借助多業務捆綁和融合降低離網率;其四,減少網絡的CAPEX/OPEX;其五,長遠融合網絡架構的建設,促進從管道運營商向全業務綜合信息服務提供商的全面轉型;最后,替代現有TDM網絡和軟交換網絡。
IMS源于移動,最初的驅動力是發展移動多媒體業務。后來,IMS應用于固網,成為統一的融合網絡架構。IMS之所以會成為統一的融合平臺,在于其作為全球首個統一的核心網標準,得到了廣泛的支持,不僅在電信業內得到了不同陣營(包括CDMA陣營)的支持,而且也得到其它行業的支持。IMS實現了核心網與接入無關,具有很強的業務能力:用SIP信令作呼叫控制,業務控制能力強,業務層和控制層分離,便于生成統一業務邏輯;開放性好,標準化高,各種有線無線業務具有統一核心網、統一會話控制、統一業務和應用平臺,統一集中用戶數據庫、計費系統和業務認證架構以及自動的全球漫游能力。需要注意的是,由于IMS目前尚缺乏吸引人的業務,而且大范圍的互操作性測試還未進行,因此用于固定網絡尚不成熟。
IMS作為融合的長遠目標,既給我們帶來了希望和機遇,也同樣帶來了極大的壓力和挑戰。
在技術方面,IMS需要穩定的2/3層網絡支撐,纔可能提供諸如IP路由、DNS和DHCP等關鍵IMS網絡服務;需要確保SIP信令的安全;需要應對來自移動網和WLAN之間的雙模業務(DMS)的挑戰;需要妥善解決網間互聯互通的問題。
在終端方面,解決好IMS客戶端的統一規范、互操作和業務互通是IMS發展面臨的重大挑戰。目前,標準中并沒有關于客戶端的統一定義和規范,更談不上互操作性測試。IMS客戶端必須支持IMS的相關標準,纔能為用戶提供一系列IMS服務,因而其客戶端的功能和性能要比一般的SIP客戶端強得多,自然也要復雜得多。例如,需要支持SIP擴展、IPSec加密、認證、IPv4/IPv6雙棧、ISIM卡、語音呼叫連接性等一系列新功能。
引入IMS,必然會對組織架構和流程提出更高的要求。這是因為,融合業務需要跨越不同應用服務器、網絡服務、SBC或防火墻、普通網元,因而需要傳統網絡和IT人員間的順利交互,傳統網絡和IT組織架構上的融合無法避免。更進一步來看,歷史上傳統網絡和IT組織有很多完全不同的業務流程和管理標準,需要協調統一。從總體上來看,IMS的引入將影響到包括技術、規劃、市場、運維、IT、計費等幾乎所有部門,開發和規范部門間的業務流程接口和責任以及高層管理的介入是成功的關鍵。
由于IMS的分布特性,IMS的引入將從根本上改變運營商運營網絡的方式方法。大量的IMS流量將跨越不同的網絡,因而確保服務質量需要跨技術領域(有線、無線、IP、交換、IT )、跨部門組織乃至跨運營商的協調、合作。與此同時,管理的重點也將從網元轉向用戶應用和業務,纔能最終確保端到端IMS應用的性能質量。
總而言之,IMS確有不少潛在的優勢,是目前可以看得到的最現實的下一代交換網的核心技術。同時,也不應盲目夸大IMS的作用和優勢,IMS更不是包治百病的藥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