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零售企業IT投資所占零售總額的比例還不到0.2%,而國際零售巨頭都在2%以上。從技術應用程度上看,我國連鎖業的信息化程度較低,不僅銷售、管理、財務、客戶關系管理及數據挖掘等系統的應用落后于國外企業,而且企業缺乏對市場、資金流、物流的總體控制能力。
針對連鎖企業總部無法準確、及時地了解各家門店的進銷存信息,也無法進行細致深入的溝通。企業管理平臺發揮其最大的作用,企業管理平臺中的進銷存也順應管理的需求,總結以下幾個觀點供參考:
一、更專業的服務、更個性的需求。
二、從注重內部品類管理走向服務顧客管理。
對連鎖性便利店企業而言,過去更多的是想知道如何進行品類管理,今后,可能更需要知道顧客的需要和購買路徑。比如說顧客進入店鋪后,他會在哪里購買哪一件商品?在哪里停留?按什么順序查看不同的商品類別等。
當顧客再次進入商店時,由于連鎖性便利店商已經知道先前顧客已經來過多少次,都曾買了什么、瀏覽了什么、放棄了什么,就可以提供顧客正在查看物品的相關建議,以非常個性化、有效的方式與消費者互動,并對其他正在尋找類似產品的消費者提供有用的提示。
三、向整個鏈條要效益。
要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必須進行供應鏈管理的研究。連鎖性便利店企業不再是盯著一個點上的效益收益,而是從整個供應鏈上獲取效益。
通過供應鏈管理,是把原料供應商、生產商、分銷商、連鎖性便利店商等在一條供應鏈上的所有節點企業都整合起來,優化人、財、物等諸多因素的配置,使商品以最快的速度,通過生產、分銷環節變成增值的產品,送達消費者手中。
四、從數據搜集到挖掘價值。
連鎖性便利店商利用數據挖掘技術分析消費者的購物模式,對將來的趨勢和行為進行預測,支持企業的決策,比如,經過對整個公司數據庫系統的分析,數據挖掘工具可以回答諸如“哪個客戶對我們的促銷活動最有可能做出反應,為什么?”等類似的問題。將其運用到客戶關系管理中,就能在海量的客戶數據庫中,將看似無關聯的數據進行篩選、凈化,提取出有價值的客戶關系,對客戶需求做出恰當的回應,并預測需求趨勢。
五、人才培養和電子商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