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信息中心主任 牛曉暐
復雜業務 統一平臺
全國CIO/CTO俱樂部:據了解,您是2006年開始負責醫院信息系統的建設工作,并創新性地實施了中醫醫院門診處方在信息系統中的處理和中醫電子病歷系統實施,請您談一談中醫醫院的信息化建設?
牛曉暐:其實我們醫院本身信息化工作開展是在80年,那時候建立中醫專家系統,那還拿過北京市科技進步一等獎。而醫院整個信息化流程建設是從2000年開始,上了國內的HIS系統,上了幾年發現這個系統不能滿足三級醫院運營的需求,后來07年我們開始做系統改造,系統改造時候建立了以醫囑為中心的信息系統,包括門診醫生站、護士站、藥房管理系統等。08年建的是住院的信息系統,09年是電子病歷系統,但是狹義的,主要是病歷書寫這部分的,10年建的是醫學影像傳輸管理系統和廣義的電子病歷系統,同時完成了全院的醫療業務流程建造并達到了數字化醫院的要求。11年開始做HRP,涵蓋了整個醫院的運營管理,除了醫療業務系統還有物流、后勤、庫房的管理等。
全國CIO/CTO俱樂部:醫療信息化本身的復雜程度非一般的其他行業所能比擬。醫院與軟件廠商關系不對等,造成信息孤島現象,會使醫院信息化工作步履維艱。咱們的軟件選型是怎樣的?
牛曉暐:軟件選型出現問題主要是由于不知道業務復雜性造成。其實醫院許多流程與自己特點有關,我們最大特點就是中醫中藥。舉個最簡單的例子:西醫醫院的病人來了,我給你做個檢查,做個化驗,開兩個藥,按醫囑條數4、5條就夠了;但中醫醫院的病人來了,我不做檢查,就開個方子,可能至少就10幾條醫囑,信息量相對大很多。我們又是北京市屬唯一一家中醫院,病人很多,北京的中醫院都是大門診,小病房。門診大了,病人訪問數量多,對信息系統要求也就高,因此信息化壓力非常大。
醫院運營是以醫囑為中心的,醫生開了一條醫囑,但后面還需要做相關的檢查,通過醫囑和相關的化驗檢查與其他的子系統聯系起來,我們現在醫院80多個子系統,基本上都在一個統一的數據平臺上面,數據的集成化比較好。
全國CIO/CTO俱樂部:要想把信息化實施到位,除了各科室的相互配合,信息中心還需要必要的行政權力。我們的信息化實施過程是否順利? 目前信息中心是由業務主導還是由技術主導?
牛曉暐:這個問題分兩方面,但最后要歸到信息中心定位問題,醫院信息中心定位在技術部門還是職能部門還是有爭議的。前20年醫院開展信息化時候大多是搞技術出身的,能夠寫代碼;但現在業務部門主導信息化建設的比較多,整個行業有這么個趨勢,因為你熟悉業務,對于信息化該怎么實施定位就比較準,技術出身不了解業務情況,交流會有困難。我們醫院的信息化建設,從需求分析角度基本上不需要臨床人員參與,推出的系統也比較能接近本院臨床工作流程和習慣需要,用戶接受起來也比較方便。#p#副標題#e#
系統整合迫在眉睫
全國CIO/CTO俱樂部:“十二五”規劃中明確指出,醫療衛生信息化被列為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四梁八柱”中的重要一柱。新醫改文件里面第14條明確提出要求,要建立實用的,共享的醫藥衛生信息系統。對此,您如何理解?
牛曉暐:昨天下午開會我們還在說這個事。醫院信息化建設好壞原來是由醫生評價,現在是由患者評價,患者看病方便了就會說信息化好。但這兩個評價各有利弊。我認為,醫生說好只是一方面,是醫生作為用戶角度來說的,但信息化整體運行的好與不好,是醫院管理層來說的。首先用戶這邊反應應該不會很大,其次,系統還要對醫院整個管理的流程控制比較好。而患者評價系統建的好與不好,是對于系統的服務性來說,這只是整個醫院建設系統的一個方面。再從宏觀的醫改角度上說,是數據共享問題,比如電子病歷,其他醫院若可以調取病人電子病歷的相關信息,那肯定不是醫院可以解決的,是要政府出面來統一規范建設的。
那么近幾年是怎么支撐醫改過程的呢?包括醫療管理部門,先是自己先建小系統,這些系統都是信息煙筒,誰和誰都不通。所以需要政府層面出來做系統整合,整合之后各醫院才能再整合進去,前期系統構架是要以數據為基礎的統一的數據平臺。因此,整合是個大問題。上系統很容易,但用了一段時間之后,改變使用習慣是非常難的。前期調研和需求描述實際上比開發系統還要難,要說清楚業務很難,因為很可能是上百個系統在做整合。“建立實用共享的醫藥衛生信息系統”是四梁八柱的一個柱,但建成什么樣?怎么去支撐?誰去建?都是問題。
信息化實際上是生產工具的改變,原來是用筆,現在是用電腦,不適合生產工具的就要被淘汰。現在我們的中醫老大夫都會,他們都是先從基礎培訓,從鼠標鍵盤是什么,怎么用開始,10個人一起培訓,發光盤、發彩色說明書,都是與屏幕截圖一模一樣的,讓他們回家去學,老專家學的都很認真,出錯的基本沒有。信息化時必然趨勢,況且,人管達不到機管的效果。
熟悉業務流程是關鍵
全國CIO/CTO俱樂部:人才培養問題一直是信息化建設的棘手問題,北京中醫醫院的信息化人才隊伍建設情況是怎樣的?另外,作為醫療行業的CIO,您有何不同體會與大家分享?
牛曉暐:人才培養問題。大學里培養的是醫學系的學生,但他們要到臨床去看病,需要很長的過程,需要對工作流程的理解。現在信息化建設不只是醫生護士的事,全院人員都要理解,實際上醫生業務流程最復雜,職能處室流程相對簡單,但做他的系統也不好做,因為他的流程別人不了解。所以說這是一個磨合的過程,對人的培養也是磨合的過程。
我們的信息化團隊建設。建系統時候業務與技術人員大概一半一半,主力是業務部門出來的,一個大夫、兩個護士、藥房等都有人在信息中心。后來建不同科室系統時候,不同科室要有人參與進來,在我們信息中心待一段時間,系統建完了再回去。到現在系統建完了也穩定了,把相關工作交給學計算機的人就可以,學計算機的人可能剛開始對業務不了解,但隨著系統建設,接觸時間長了,也慢慢熟悉了。目前對醫院流程了解最全面的還是信息中心的人,各部門都是只了解自己的業務。
關于體會,有兩點。首先,醫院的信息化比多數行業要累,因為醫院是24小時的業務,白天門診完了,還有急診和住院,而且復雜性比較強,沒有統一的標準。即便是把功能模塊的功能界定了,但具體實施方法還是不一樣,包括管理職能也不一樣,再加上不同開發商的構架不一樣,所以要求對業務理解非常深。
其次,現在醫院信息系統多是自建的,不可能投入非常多,會出現單點故障,系統出現問題,社會反響就會很大。我們醫院的建筑院是按照2000門診量設計的,但現在門診量到了8000,系統中斷5秒鐘,患者排隊就會非常長,現在醫患關系又相對緊張,都會造成很不好的影響。因此我們的壓力就很大,一點問題都不能出的。中醫院的信息系統,麻雀雖小五臟俱全,西醫醫院的設備和相關系統我們都有,相關統計數據也都有,但同時我們還歸中醫醫院管,還有中醫特有草藥管理、非藥物治療管理等信息系統,的所以整體工作量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