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潮在國內IT廠商中第一個提出行業云,孫丕恕看中的是快速增長的云計算市場。數據顯示,2010年,中國云計算的市場規模為167.31億元,2013年為1174.12億元。三年間,年均復合增長率將達到91.5%。
或轉型,或死亡
云計算給軟件企業帶來了希望,但2012年,國內軟件的生存并不樂觀。經宏觀經濟形勢不佳,企業的IT需求疲軟,國內的管理軟件今年業績普遍下滑。
孫丕恕對此解釋道,對云計算的大量投資拉低了凈利潤率。“浪潮2012年營收增長比較快、毛利增長也快。但由于人力的投入成本較大。并且,浪潮的研發投入力度也大。比如,天梭K1研發出來就花了7億多元。未來,凈利潤率增長有較大的空間。”
經過概念熱炒、市場虛火之后,2012年,云計算終于在中國開始落地生根。
擁有從硬件到軟件一整套系統的浪潮從三個層面來迎接云計算。據孫丕恕介紹,在IaaS層,浪潮擁有服務器、存儲,以及云海操作系統;在PaaS層,浪潮意欲扮演一個平臺運營商的角色;在SaaS層,重點是食品、藥品、公共服務等領域的應用。
用友執行副總裁向奇漢提供了一個例子:聯想移動基于企業私有云推出一個解決方案,支撐從制造向服務轉型。用友給聯想提供的是售后服務云化的解決方案,600多個業務流程部署在云端,從維修、上門檢測、換機、投訴、委托、返廠、配件都是云端。
云基地創始人、寬帶資本董事長田溯寧認為,IT產業從整合,到細分,現在云計算又帶來了整合。借著云計算,IBM、Oralce、SAP等國外也分別推出了大數據軟硬件一體機。不約而同的做法只表明了一個趨勢:未來,基于云的平臺,軟硬件將整合到一起。
除了自身的研發與運營壓力外,讓這些軟件廠商感到壓力的是跨界大佬的虎視眈眈。無論是IBM、微軟、Intel、VMware等國外廠商,還是華為、中興等傳統電信服務提供商,抑或百度、阿里巴巴等互聯網廠商,紛紛借云計算來擴大自己的市場。這使云計算從一個藍海變成了紅海。
但“不轉型就是等死”,這些軟件企業又不得不加入對云計算的投入。
“雖然,我們在大力投入研發操作系統、數據庫、服務器。但是力度遠遠不夠,中國的廠商如若要在云計算上有所作為,那么投入的力度需要增大。”孫丕恕認為,在硬件的研發與量產上,更需要有足夠的投入,堅持不懈去做才有效果。
“云計算是軟件企業謀求新生的一絲機會。”曹開彬認為,中國的軟件企業別無它途。
2013年并購搶跑
“2013年,將迎來私有云建設的高峰。” 中華軟件網總編輯曹開彬預測,云計算已經被IT企業與用戶接受,正是大規模落地的好時機。
2013年,云計算、大數據、社交、移動等特性都會整合進一種應用與服務。過去,ERP只是結構化的數據,而現在更多需要知道蘊含在語言、聲音、圖片與思想中的非結構化數據。未來,越來越多的數據會蘊含在統計當中。比如通過CRM,可以知道哪個產品好賣,哪個產品用戶最喜歡。后來,又推薦哪些人來購買,顧客的喜好、評論也是一體化運營。企業做營銷推廣時,可以對轉發、評論做出統計。
未來,私有云與公有云會整合到一起。用戶使用云服務時,可以在公有云與私有云之間正常切換。與公有云相比,私有云對安全性、精準性、一致性要求高,這意味著云服務提供商需要擁有兩種云模式的運營經驗。
當市場需求爆發時,云計算、大數據的投資與并購繼續增多。田溯寧告訴記者,寬帶資本旗下的幾只基金,都是以產業鏈的思路進行投資,從全球范圍內進行云計算的相關投資。到目前,已經投資了21家公司。
對于并購,孫丕恕告訴記者,浪潮軟件在自生式增長的基礎上,會在海內外做一些并購。通過并購,可以在IaaS,PaaS,SaaS等三個平臺整合產業鏈。通過縱向整合,打通產業鏈,加強對產業鏈的控制,那么,浪潮在產業鏈的地位也會牢固。
“云計算給軟件業帶來的機會是翻天覆地的。”趨勢科技創始人、董事長張明正曾說過,兩年前,看到這個機會,于是,與田溯寧共同投資創立天云趨勢,一家主要做開源架構的云操作系統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