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如果罔顧這個潛在市場,輕易放棄,安德森就不可能成為硅谷億萬富翁了。他雖然最終賣掉了數據中心托管業務,但卻把Loudcloud公司重塑為一個傻瓜型自動化軟件的供應商,幫助商業機構管理其復雜的數據中心。最近,惠普公司(HP,下稱惠普)同意以16億美元收購這家現名為Opsware的公司。
這樁交易發生在系統管理商 BMC 軟件公司(BMC)收購RealOps公司僅一周之后,RealOps公司主要開發從軟件補丁升級到服務器配置管理等多種IT工作流的自動化軟件。
盡管過程曲折,但IT自動化目前正獲得越來越多的認可。這個概念始自大型機的黃金年代,現在市面上不但有來自大廠商如BMC、CA公司(Computer Associates)、HP和國際商業機器公司(IBM)等公司的眾多單點解決方案(編者注:或叫單點產品,指獨立的、功能單一的產品,有別于綜合的集成產品),還有來自初創型公司如Opsware公司、BladeLogic公司、 Opalis公司和RealOps公司等的產品。但由于IT部門缺乏重視,IT工作流自動化這個概念沒有得到傳播。惠普的軟件部門高級副總裁湯姆·荷根(Tom Hogan)估計只有大約10%的公司使用軟件來實現IT自動化變更和配置管理。
維薩公司(Visa)就是一個觀念轉變的例子。該公司的新數據中心從去年開始啟用,年處理交易量達1萬億美元,一系列與事故響應和故障處理(或失效接管)相關的流程都交由自動化方式處理。通過使用自有軟件和軟件廠商的定制工具,Visa把類似于網絡故障和恢復的平均檢測和響應時間從20分鐘降至1分鐘。自動化系統知道怎么分類處理問題。Visa的IT支持由Innovant公司提供。該公司負責流程處理的副總裁里克·奈特(Rick Knight)表示,“我們可以把在技術人員屏幕上快速閃過的50萬條報警信息經自動化處理后,變成每天只有60項任務需要執行。”
現在Visa能把92%的網絡和數據問題在事件發生和響應的最初階段就處理掉。5年前,自動化還被認為是強加于系統管理員頭上的一種管理概念;而現在即使普通員工也認識到了他的價值所在。奈特認為:“人們已經意識到這是一種做事方式,一條管理眼下復雜的IT基礎設施架構的正確途徑。”
Opsware公司的數據中心自動化產品線包括服務器自動化系統和網絡自動化系統,他為減少IT所需的人力資源帶來希望。此外還能減少錯誤,降低宕機時間,并且把最棘手的問題升級過渡給IT專家們。國際數據公司(IDC)分析師斯蒂芬·艾略特(Stephen Elliot)指出,要獲得這些回報,就意味著需要在自動化軟件上投資50萬到100萬美元甚或更多。
惠普的商業收購價格是Opsware公司年營業收入額的16倍之多。Opsware公司的客戶包括高盛公司(Goldman Sachs)、通用電氣公司(General Electric)、 JP摩根大通銀行(JPMorgan Chase)和美國國防部。
數據中心自動化工具能執行諸多會令IT人員覺得繁瑣枯燥的任務。其中包括應用程序的部署、發現以及監控。另外一些自動化工具則能處理軟件補丁、程序維護和硬件配置等任務。在過去,數據中心自動化需要用到一堆大雜燴似的系統管理相關的工具。而現在各大廠商都盡量提供功能全面的自動化工具包。
時機正好
許多因素加在一起使自動化軟件的市場更引人矚目,其中重要的一個原因是數據中心的整合和CIO們對新效率的日益追求。越來越多的IT團隊在創建新的標準化流程,通過使用ITIL這樣的框架,使IT工作變得更自動化。法律規范上的合規需求也在推動著IT團隊們走上自動化的道路。“如果你的工作流程還沒就位,就很難去采購相應的工具。”基礎設施架構集成商Forsythe公司的運營經理米高·泰恩特(Michael Tainter)表示。
泰恩特認為,自動化的最大好處之一是可以消除人為錯誤,公司得以把人力資源集中用于戰略業務項目而不是日常的維護上。他補充說,大廠商之間的自動化工具的整合應該會有很多人感興趣。
自動化對希望打破80/20規則的IT部門非常關鍵,這個80/20規則指的是預算的80%都用于維護,只有20%用于創新型項目。惠普CIO蘭迪·莫特(Randy Mott)為了達成把兩者比例顛倒過來的目標,開始重整惠普內部的IT運作。根據去年莫特勾勒的計劃,85個惠普數據中心會整合為6個,同時削減惠普19,000名IT員工中的一半。那個時候,莫特表示會運用自動化工具來達成他的目標。而到了最近,荷根則具體地表示惠普會用Opsware公司的工具實現該目標。
為迎合基于Web的商業活動和員工希望24/7都能訪問信息的需求,商業用戶會繼續在數據中心增加新的服務器。荷根估計,隨著服務器與管理員的比例降低至10:1,管理系統的開支增長速度將為硬件開支增長速度的3倍。
IT變更管理是惠普收購Opsware公司的首要目標市場,他包括檢測服務器某個軟件的補丁是否可用、補丁安裝、確保下行系統不會受到負面影響等自動化任務。
當前即使在深度應用IT技術的商業用戶中,也極少有能稱得上高度自動化的。復雜性和多變性使系統幾乎不可能被納入到可持續構建的框架內,其中多變的原因包括收購、新技術的誕生、不斷變更的商業需求等。就是這些原因導致從事精密制造業的貝迪公司(Brady Corporation)在部署類似服務失效重啟這樣的基本自動化流程時栽了跟頭。貝迪公司的IT主管本特利·庫蘭(Bentley Curran)表示到目前為止,他們“還未能從自動化流程里獲得應有的好處,希望這被動局面能在未來得到改變。” 貝迪公司現在正在尋求更成熟的解決方案。
市場推手
BMC公司的首席技術官(CTO)湯姆·畢曉普(Tom Bishop)在這些現象里看到了市場機會——惠普出如此高價以求進入這個市場正是一種“勢在必得”的表現。BMC公司沒有透露收購RealOps公司的金額,該公司還于最近收購了專長于事件管理的ProactiveNet公司。“當惠普正在收購其他軟件供應商時,我們已經擁有了這些同類產品。”畢曉普表示。
然而畢曉普也承認,在這個由少數幾個大型廠商主導的市場里,BMC公司還需要把自動化軟件產品組合的空白補齊。他們尤其需要增加存儲管理和網絡管理類的產品。
惠普在2005年用4.25億美元收購了Peregrine Systems公司,在去年,又用45億美元收購了Mercury Interactive公司,以提升他的基礎設施架構管理產品線。此外,CA公司的旗艦產品Unicenter系統管理平臺也包括自動化通知和問題升級管理(Problem Escalation)工具。
IBM的 Tivoli數據中心管理產品線在發展方向上也類似。Tivoli軟件的Provisioning Manager能提供服務器和虛擬服務器的自動化配置管理。此外,Tivoli Monitoring軟件能通過一個單一的門戶,優化IT基礎架構的整體性能和業務可用性。而他的Virtualization Manager能讓管理員發現、視圖化和管理物理和虛擬服務器。為了獲得網絡管理自動化的功能,IBM在2005年收購了Micromuse公司;為了資產和設備管理功能,又于去年收購MRO軟件公司。
IBM正在為Tivoli產品線添加針對垂直行業的延伸。“自動化變得越來越和行業相關了。” Tivoli 產品的策略和市場部副總裁克里斯·奧康納(Chris O'Connor)認為。例如,財務服務公司National Australia Group UK就使用經定制的Tivoli Access Manager軟件,控制公司員工對按揭申請業務流程的訪問,產生監控記錄,跟蹤并自動生成合規報告。
IT服務公司往往認為自己有能力從一系列產品中選擇合適的軟件,為客戶的數據中心提供自動化服務。“我們采用的是整體性解決方案,”EDS公司的基礎架構服務副總裁雷·克萊因(Ray Cline)表示。
EDS公司現在對服務器的配置和管理使用的是Opsware公司的產品,因為雙方的合同有效期到明年上半年。而EDS是Opsware公司的最大客戶,占Opsware公司 2006年1.02億美元銷售額的20%。現在Opsware公司被惠普收購,EDS則有可能會放棄他們的軟件,因為惠普和EDS在外包服務上是競爭對手。“我們會遵循正常的業務途徑來檢查和評估這份合同。” 克萊因說道。
克萊因表示,作為替代性選擇,EDS也會考慮微軟公司(Microsoft)的Systems Management Server 軟件和Operations Manager軟件等自動化產品。但微軟的產品仍不能完全取代在EDS公司運行的Opsware軟件,因為前者主要用于監控微軟自己的操作系統。
克萊因還認為在數據中心自動化服務的日益普及的同時,很多技術專家卻沒有考慮到其中的另一個復雜問題:服務器虛擬化。而許多公司正用該技術進行服務器整合。盡管自動化廠商承諾使虛擬化管理更容易,但克萊因認為“還不可能在虛擬環境里引入高層次的自動化。”
但很顯然,佇立在自動化面前的一些障礙正在被掃除。惠普重新致力于他的軟件業務,而自動化是其中一個關鍵環節。通過對Opsware公司的收購,惠普在首席執行官(CEO)馬克·赫德(Mark Hurd)上任后已經進行了超過60億美元的收購(最近惠普同意以2.14億美元收購瘦客戶系統廠商Neoare公司。)
惠普把自動化視為核心產品的另一個證據是:Opsware 公司的CEO本·霍洛威茨(Ben Horowitz)將擔任惠普旗下業務科技優化團隊的領導,其中包括Mercury Interactive軟件等資產。
IT管理人員有理由相信惠普、IBM、BMC公司和其他廠商會把自動化的功能推進到日常IT運作中去。自動化技術也許永遠無法使數據中心達到完全無人值守的理想狀態,但他的確能提供一些較以前更為實用的功能,讓復雜的事情變得簡單,從而創造新的商業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