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更復雜的是,港口和船只受到越來越難以預測的自然力量的影響。這意味著航運公司必須能夠適應不斷變化的情況并迅速采取行動。實時大數據分析正在幫助他們更有效地應對這些意想不到的挑戰。
大數據分析從數據集中提取和審查信息,這些數據太大或太復雜,傳統的數據處理應用軟件無法處理。實時能力意味著這些見解可以在收集后立即交付。
海事公司以多種格式從眾多來源生成數據。處理這些孤立的、不一致的數據非常耗時,這也是航運公司的主要痛點,但可以使用大數據工具在基于云的系統中整理和組織數據流。
高效的海上作業和物流
通過實時數據,整體運營和物流變得更加高效。公司可以通過GPS跟蹤器和RFID標簽獲取信息,以幫助立即定位船舶和集裝箱。數據技術還有助于同步通信以安全有效地管理船舶到達、靠泊和離開。在出現緊急情況、勞動力不可用或碼頭分配問題時,實時數據有助于管理人員相應地規劃運輸路線和速度。
氣候變化使這種變革的能力變得越來越必要。海洋狀況——洋流、波浪和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不可預測,因此利用實時數據簡化決策并支持臨時導航對于確保公司能夠獲得最大回報至關重要。
節油路線
通過獲得海況觀測數據,船舶公司可以根據當前狀況改變航線,同時優化燃油效率。低效的天氣路線通常會導致在海上花費的時間增加,這不僅會中斷和延遲供應鏈,而且還會增加燃料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除了增加航程收益外,節油航線還可以減少溫室氣體(GHG)排放,支持國際海事組織(IMO)于2018年制定的最新減排戰略。該倡議設想,與2008年的數據相比,到2050年,國際航運的年度溫室氣體排放總量應至少減少50%。國際海事組織在其報告中指出,2007年船舶排放了11.2億噸二氧化碳。因此,排放量需要減少5.6億噸,相當于1.02億輛汽車的排放量。
對現實世界得出的一個關鍵結論是,實時數據有助于降低燃料成本,并有助于降低溫室氣體排放。海運業有可能變得更大、更好——也更有利可圖——同時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船上信息技術和操作技術的融合——以及它們與互聯網的連接——造成了更大的攻擊面,需要更大的網絡風險管理。
在IT方面,可以通過正確實施加密技術(例如區塊鏈技術)來降低網絡攻擊的可能性。從運營的角度來看,國際海事組織認為有效的網絡風險管理應從高級管理層開始——將網絡風險意識文化融入組織的所有級別和部門。通過在日常運營中實施實時洞察,航運公司可以做足準備,以應對遇到的任何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