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9.11事件的發生,給全世界的企業敲響了警鐘。各種自然災害和突發事件都有可能導致企業信息系統的癱瘓,造成災難性后果。美國德克薩斯州大學的調查顯示:只有6%的公司可以在數據丟失后生存下來,43%的公司會徹底關門,51%的公司會在兩年之內消失。Gartner Group的數據也表明,在經歷大型災難而導致系統停運的公司中有2/5再也沒有恢復運營,剩下的公司中也有1/3在兩年內破產。對于高度依賴信息以及信息集中的企業來說,如何盡量降低災難給企業帶來的負面影響是需要高度重視的一個問題。
什么是容災備份?
容災備份是通過特定的容災機制,在各種災難損害發生后,仍然能夠最大限度地保障提供正常應用服務的信息系統。
容災備份可以分為數據備份和應用備份。數據備份需要保證用戶數據的完整性、可靠性和一致性。而對于提供實時服務的信息系統,用戶的服務請求在災難中可能會中斷,應用備份卻能提供不間斷的應用服務,讓客戶的服務請求能夠繼續運行,保證信息系統提供的服務完整、可靠、一致。
數據備份是容災系統的基礎,也是容災系統能夠正常工作的保障;應用備份則是容災系統的建設目標,它必須建立在可靠的數據備份的基礎之上,通過應用系統、網絡系統等各種資源之間的良好協調來實現。
根據IBM公司SHARE 78標準,容災技術可以分為7個層次,從無任何容災備份措施,到將備份的磁帶存儲在異地,再到建立應用系統實時切換的異地容災備份中心,數據和應用的恢復時間從數天到幾個小時甚至幾秒。
一個完整的容災備份系統包括本地數據備份、遠程數據復制和異地備份中心。當然并不是所有的企業都需要這樣一個系統,只有對不可中斷的關鍵業務才有必要建立容災備份中心。而小型企業通過建立NAS或SAN的離線數據備份和人為的數據轉移就可以達到很好的容災備份效果。
不斷發展的容災備份
容災備份的發展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逐漸走向完善的。隨著信息存儲的方式和企業對信息的依賴程度的改變,容災備份的需求也是不斷發展的。
以前,中小企業每天所產生的數據量相當有限,大量的數據是以紙介質來保存的,電子資源只需要通過軟盤和少量的硬盤就可以備份,再將備份的數據保存到安全的異地就可以達到容災效果。對于大型企業和數據中心,通過磁帶機和磁帶庫將大量的數據保存到磁帶上,再將磁帶運送到安全性較高的位置實現容災備份。
以現在的容災標準看來,這還不能達到完全的容災效果。因為當災難發生后,中小企業只能通過租用或重新購買硬件的方式來恢復數據及提供數據服務。而大型企業和數據中心雖然有備份硬件設備,但是由于不能保證數據的實時備份,數據的丟失是不可避免的。這個時期,短時間的數據恢復以及提供實時的數據應用是一件可望而不可及的夢想。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特別是電子商務的發展,企業的數據以指數方式增長,同時也由分散存儲逐漸轉向集中存儲。大量的數據在帶給企業財富的同時,數據丟失帶來的損失也越來越大,容災備份則顯現出重要性。
小型企業由于數據量較小,對提供數據服務的間斷性要求較低,普遍采用零散的數據備份,然后將備份數據送到遠離本地的地方保存就可以抵御災難。災難發生后,按預定的數據恢復程序購置和安裝備援硬件平臺,恢復系統和數據即可。中型企業的數據通過磁帶傳輸到異地建立的熱備份站點。這樣,數據和應用的恢復通常可以在一天之內完成。但由于沒有實時的數據備份,因而數據丟失仍然存在。大型企業和數據中心不僅通過快照、遠程數據復制等技術將數據實時傳輸到異地備份,并在異地建立熱備份站點,在災難發生后能夠自動切換擔負起關鍵應用。這時的容災備份才開始逐漸走向成熟。然而由于不少企業并沒有真正意識到容災備份的重要性,對災難性事件對企業的影響準備不足,與完善的容災備份還有很大的距離。
隨著技術的發展,網絡附加存儲(NAS)和存儲區域網絡(SAN)在企業中的應用日益廣泛,企業的數據存儲更加集中,災難對數據的損害則更加嚴重。特別當人們看到以摩根斯坦利為代表的有著完善容災措施的一批金融企業在"9.11"事件后用很短的時間恢復正常運作,將損失降低到最小,而大部分律師事務所由于缺乏容災措施則損失慘重,容災備份的重要性為人們所矚目。
企業提出了365天24×7不間斷服務的需求,一些提供容災備份服務的企業也應運而生。小型企業可以通過提供容災服務的企業實現容災備份,可以在較短的時間恢復企業的正常運行而不必投資建立熱備份站點。中型企業則趨向于實現實時的數據備份來保障關鍵應用。數據中心和大型企業則要求任何時刻的應用和服務都不會中斷。
一個尚待開采的金礦
在歐美發達國家,企業對容災備份的投入相對是較高的。據國外權威機構調查,2002年,全球2000家大型企業用于容災備份的資金占企業IT支出的2%~4%。而2002年關于容災備份的支出則是2000年的3倍。
國內,越來越多的企業已經意識到存儲信息的重要性,正處于從數據分散存儲向集中存儲轉變的過程,開始投資搭建存儲系統,但許多企業還沒有意識到容災備份是信息存儲的一個重要環節。
很多中小規模的企業由于沒有充足的資金和人員,幾乎無力構建關鍵數據的容災中心。同時,一些已建成容災備份中心的企業,在實際運作中發現還要投入大量的管理費用包括人員來管理這些硬件設備。只有大型銀行或企業有足夠的人力、物力構建容災備份中心。而專門提供容災服務的備份中心還處于起步階段,目前國內雖然也有一些由電信企業提供的容災備份中心,但由于大部分企業對容災備份中心及其提供的服務并不了解,因而利用率并不高。
現在,容災備份的技術和市場正處于一個快速發展的階段。據權威機構研究表明,亞太地區(不包括日本)容災備份市場每年增幅有20%,到2006年將達到13億美元,而中國市場每年的增幅將達到46%,是一個尚待開采的金礦。
在此契機下,國家已將容災備份作為今后信息發展規劃中的一個重點,各地方和行業準備或已建立起一些容災備份中心,不僅可以為大型企業和部門提供容災服務,也可以為大量的中小企業提供不同需求的容災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