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力經濟”是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計算所研究員張云泉最早在2018年提出的概念,直到2021年底,隨著“‘東數西算’世紀工程”的發布,“算力經濟時代”正式開啟。近日,張云泉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東數西算’實施以來,行業對算力經濟產業模式的探索,以及資源、資金投入的力度均大幅增長,國家層面科研力量的投入也不容小覷。而在這一輪算力發展之中,智能計算是優先發展的方向。”

智能中心建設熱潮來襲
算力資源是數字經濟發展的重要底座。“東數西算”工程的實施,讓算力和算力產業受到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全國一體化的數據中心建設布局,有助于提升國家整體算力水平,提高算力使用效率,實現全國算力規模化、集約化發展;也能就近消納西部綠色能源,持續優化數據中心能源使用效率。
“在這一輪算力服務產業的發展中,人工智能是主角。”張云泉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強調,“東部地區不僅有科學計算和大數據處理的需求,還有增長更快的人工智能訓練和推理計算等需求,這些都需要大量多種類型的智能計算。智能計算和傳統科學計算不完全一樣,它是一種應用范圍更廣且與數字經濟關系更為緊密的通用計算。”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高速發展,算力結構也隨之演化,對智能算力的需求與日俱增。國際數據公司(IDC)發布的數據顯示,從需求層面看,2022年我國智能算力規模達到268EFLOPS,超過通用算力規模。預計未來5年,我國智算規模的年復合增長率將達52.3%。
“東數西算”的實施為算力市場的參與主體帶來重大利好,尤其是算力服務型企業,同時促進我國在國際上率先形成“算力經濟”的新產業鏈。
據了解,從基礎設施建設來看,我國算力產業主要包括超算中心、智算中心、數據中心以及“城市大腦”。目前,上述4種算力基礎設施均在緊鑼密鼓地建設中。張云泉提到,部分地區將兩種算力基礎設施合并,如武漢、西安、成都等地,同時建設了超算中心和智算中心。可以預計,為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未來或將出現4類基礎設施同時放置在一個算力中心中的現象。
挑戰猶存,應按需優化布局
在“東數西算”布局的八大樞紐和十大集群中,各地產業發展基礎不一,因此發展進程也有所不同。
大部分地區此前已具有一定規模的數據中心產業基礎,目前正在尋求轉型發展,如貴陽結合多年發展大數據產業的優勢,加大算力投入,正駛入“東數西算”的“快車道”;也有部分地區產業基礎相對薄弱,如甘肅慶陽、安徽蕪湖、廣東韶關等,還需一定時間進行基礎設施的建設。
對此,張云泉認為,“東數西算”的范圍應動態調整、優化布局,根據各地發展的基礎和未來需要,加大樞紐的布局密度,例如,在某些樞紐附近增設節點,將部分非“東數西算”布局但具備一定超前發展優勢的地方納入“東數西算”的“版圖”中,節點之間相互扶持、相互備份。
“針對動態準入機制的研究應早日提上議程,制定評判標準。若當地達到標準,即可掛牌‘東數西算’樞紐節點,并給予配套政策,這對于‘東數西算’的成功落地有很大幫助。”張云泉說。
在張云泉看來,企業最關心的是算力價格,這與電力價格相關。當地能否長期供應低價電力,將成為算力企業選擇合作地點的重要因素。此外,當地的土地、租金補貼政策,甚至未來的上市指標等軟環境,以及高校和科研院所等人力環境,對算力企業而言都是需要考慮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