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么進入2022年,云原生領域有哪些發展趨勢值得關注呢?
一、邊緣計算場景更加豐富
隨著5G、IOT等技術的不斷發展以及音視頻、直播等邊緣剛需場景的涌現,邊緣計算迅速崛起。
作為一種分布式的計算架構,邊緣計算本質上更靠近用戶終端,可以加快數據的處理與傳送速度,減少延遲。這樣的特征能夠很好的補齊傳統云計算中心在“低延時、大帶寬、高并發”等需求場景下的短板,因此云計算能力下沉到邊緣側的趨勢將會更加明顯。伴隨著云邊協同、網絡協同、異構資源適配等問題的解決,邊緣計算作為云計算的延展會被應用到更多領域。
二、云的形態將進一步從混合云向分布式云發展
混合云結合公有云和私有云各自的特點實現了一定程度的分工與協作,解決了彈性擴展和容災等問題。但這本質上還是“中心云”的擴展,邊緣側的問題沒有得到解決。
分布式云可以將強大的云原生能力從中心擴展到邊緣,為用戶管理私有云、公有云和邊緣云,提供了一致的云上體驗,將有效支撐邊緣計算領域的發展。

三、云原生技術將向下延伸,實現IaaS與PaaS的融合
基于Kubernetes的云原生平臺通常被定位在PaaS層,在以Openstack為代表的IaaS層之上工作,這勢必帶來IaaS層的性能損耗。但若直接部署在物理機或裸金屬上時,對外提供的功能又比較單一,無法提供虛擬機服務等功能。
隨著Kubevirt開源項目的成熟,Kubernetes可以使用和容器一致的方式來編排虛擬機資源,實現容器與虛擬機的混合管理。通過并行運行虛擬機和容器,用戶可以輕松地將傳統工作負載與基于微服務的現代應用程序集成,而用于管理這兩種工作負載的DevOps工作流程也能得到簡化。
四、FinOps將在企業降本中發揮更大作用
DevOps是業務研發和業務運營的結合,那么如果業務成本也要跟業務運營結合呢?這就是FinOps。
云原生技術為企業提供了降低成本的技術支撐,但如果使用不當,非但不能降低成本,還會增加成本。FinOps通過分析成本趨勢、提供成本優化建議、連接財務(Fin)和IT(Ops)等核心能力,能夠幫助企業有效實現降低成本的目標,這與企業的切身利益息息相關。相信在2022年,在云原生開源領域,FinOps相關優秀開源軟件會涌現出來,幫助企業解決如何用好云原生的問題。
五、信創生態將迎來大發展
從過去兩年的發展來看,企業對信創的需求越來越大,但目前國內的信創生態并不成熟。預計到2022年,信創生態將迎來大發展,以滿足日益增長的國產化需求。
具體到云原生領域,需要云原生平臺自身以及其上運行的中間件、應用軟件支持國產化芯片、基礎硬件和操作系統。其中云原生平臺自身的全面國產化支持是基礎,將被率先完成,中間件、應用軟件的國產化支持會逐步豐富、完善。
六、開源生態加速繁榮
回顧云原生技術的發展進程,開源生態對云原生技術的持續演進起到了極大促進作用,近年來云原生技術領域的創新大多都來自開源社區,開源已經成為技術創新的一種重要模式。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明確提出鼓勵開源發展。且據不完全統計,中國的代碼在全球的比重已占40%左右,全球6000多萬開發者中國至少占了2000多萬。在政策、企業以及開發者的共同推動下,中國云原生開源生態在2022年將加速繁榮。
七、軟硬融合的云原生一體機大放異彩
由于云原生技術復雜度高,使用運維成本高,業務穩定性挑戰大,企業越來越青睞于擁有整體規劃和軟硬一體化端到端的交鑰匙方案。
云原生一體機能很好的滿足這樣的需求,它以應用為中心,通過一站式裸金屬+容器平臺+DevOps+微服務,幫助企業快速提升數字化創新效率,并具備開箱即用、快速交付、異構資源統一調度、支持虛擬機和容器部署的混合工作負載編排能力等特點。同時云原生一體機具有包容性定價,可以消除隱性成本,從而大幅降低企業TCO。
八、無服務器計算快速發展
容器、DevOps等云原生技術的出現,解決了云計算依賴重型虛擬化技術帶來的計算負擔和性能損失,但在按需計費以及靈活擴縮容方面仍有不足。
無服務器計算作為云原生技術的延伸,將底層基礎架構從開發人員中分離出來,使用戶僅需關注業務邏輯,極大地提高應用開發效率,在敏捷性、可伸縮性、計費模式等方面具備顯著優勢。2022年無服務器計算將快速發展,使得云服務真正的像水和電一樣按需消費,為服務提供更加極致的彈性能力。
九、低(零)代碼工具得到更廣泛使用
一方面,通過更多的使用低(零)代碼工具,可以讓業務人員同IT人員在設計云原生解決方案時更加緊密的合作,讓企業應用的構建更加現代化,向更加靈活的可組合應用方向演進。
另一方面,DevOps解決了整個軟件開發過程中集成和交付的效率問題,但沒有解決開發效率問題。低(零)代碼在這方面將成為云原生解決方案的能力補充,幫助用戶更簡單快速的在云上開發自己的業務應用。
十、云原生安全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云原生生態持續擴大,基本覆蓋云原生生命周期的全技術鏈,這其中也潛伏著一定的新安全“隱患”。此時傳統的安全工具已經過時,企業需要采取覆蓋開發到生產的整個生命周期的安全防護體系。
2022年,除了基礎的鏡像安全、容器引擎安全、編排及調度引擎安全外,結合ServiceMesh、eBPF等新的技術也將為云原生運行時安全帶來更多的觀測和保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