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中國計算機學會青年計算機科技論壇(CCF YOCSEF)上,針對互聯網與三網融合問題,清華大學教授吳建平在發言中建議,用IPV6做未來三網融合基礎傳輸。
吳建平教授在發言中介紹,由于目前基于IPv4的互聯網地址資源已經幾近耗盡,各國運營商已經在開始向IPV6網絡過渡,特別是美國的COMCAST,他們全部提供純IPV6的結構,通過IPV6接入實現廣電業務。這個模式值得我們在三網融合過程中借鑒。Google之類的互聯網信息服務商也開始全面向IPV6服務過渡。
吳教授認為,在最敏感的業務互相進入問題上,電信網是不是可以經營廣電業務,廣電是不是允許經營互聯網業務方面,我們國家對網絡安全較重視,發展是硬道理,安全是第一要素,政策要大于技術。對全國運營商都開放三網經營許可,國家的三網融合會走得更快。
吳教授介紹,在與廣電、電信部門討論三網融合時,建議用IPV6做未來三網融合基礎傳輸。關鍵是IPV6在怎么提供各部門各自把持的業務是大家比較關注的問題。中國三網融合政策是最主要的,NGN(下一代網絡)、NGI(下一代互聯網)、NGB(下一代廣播電視網)等各種技術路線已經給大家提供了開放的平臺.
對于在國內三網融合過程中是否會產生一套新的IP標準的問題,吳建平教授認為,十年內,國內絕對不可能會產生出一個新的標準。中國的網絡是國際化,國內自己的網絡標準是否能夠被國際承諾,是否會發明出比IPV6更好的技術都是未知數。對于IPV6 10的26次方龐大的IP地址數量,沒有必要再設立更大的地址。地址空間有開銷,網的數據在上面傳輸也有代價,在三網融合過程中,需要選一個合理折中的方案。